莺山书舍:藏在角落里的文化故事
2016/04/12
历史对于莺山书舍的记述甚少,只能从书籍上零星搜寻到蛛丝马迹,其中华侨刘瑜璧在《我的七十年》中记述,1916年,在父亲林登宾的协助下,林朝素创办了晋江第一所新式女子学校,其校舍初设于永宁西门外华侨林允柱祖厝中。因学生不断增多,原先的校舍已不能容纳,永宁乡贤林书概便把“莺山书舍”借给竞新女学上课使用。 根据永宁学者郑天应先生的指引,记者沿着弯曲的小巷子,来到莺山书舍一探究竟。庆幸,如今这座书舍已被注明“莺山书院”,并有相关指示牌,游人沿着指示牌,穿过永宁老街便能目睹其芳容。但当记者站在该书舍门口,看到还算宽阔的院子里晾晒着各种生活用品,衣服、菜干、杂物等;一扇显眼的铁门上插着两面迎风招展的旗帜,电线缠绕在书舍外墙;大院内摩托车、杂乱的衣物,随意堆放的杂物,这幅场景着实让人心头一阵失落。 据郑天应先生考据,莺山书院为林氏子弟课读之处,至20世纪60年代保存尚好。书院中,窗屏上名人书画流金溢彩,墙壁上泥塑木雕工艺精湛,内容包括花鸟鱼虫、四季吉庆、八仙祝寿、二十四孝等,形象栩栩如生,线条清晰流畅。庭前石埕、假山叠翠、花木争艳,甚为幽雅。 据记载,这里培养出了林圣雪、林桂攀、刘瑜璧、郑衍蕃等一批知名人士。他们有的成为教师,培育英才;有的成为党的战士,为国奉献。这正如林家创办莺山书舍的初衷:让子弟学习文化,成为有用之才。200多年来,鹿港林氏与大陆祖家一直保持频繁往来。每逢农历十月二十,林氏先人寿诞之时,台湾亲人都会派人回来祭祖,极其隆重。 这座颇有故事的书院,如今虽已有保护之名,却仍像被人遗弃的孩子,任凭风吹雨打。无论是林氏后裔还是普通游客,都会更希望这座诞生于清中期,延续至民国的乡村书院能朱颜不改,泽被后人吧。 (记者 高荣芳)